立即注册 登录
ITP家园血小板病友之家 返回首页

哥╰引领传奇的个人空间 http://www.itphome.org/?10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知医预防

热度 2已有 646 次阅读2012-4-8 12:07 |个人分类:养身保健|系统分类:没分类

【知医】
溶血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速,超过造血补偿能力范围时所发生的一种贫血。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决定于溶血过程的急性或慢性。急性者起病急骤,伴寒颤、高热、乏力、 恶心、呕吐、腹痛,腰背肢体酸楚等。严重者可发生昏迷休克、 心力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衣竭。有严重贫血及黄疸,常伴有血红蛋白血症及血红蛋白尿。慢性者起病缓慢,常伴有疲乏、头晕,活动后心悸气促等一般贫血症状。有轻中度贫血及黄疽,肝、脾肿大。长期慢性溶血可继发胆结石及肝功能损害。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红细胞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两方面。前者多与遗染因素有关,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后者可见于细菌性感染,寄生虫病(如疟疾)、铅中毒及蚕豆病。
本病诊断依据为临床症状;血象特征是网织红细胞增多,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细胞系统为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血清非结合疸红素及黄疸指数增高;粪胆原及尿胆原排泄增多等。为明确溶血的原因,需作溶血性贫血的特殊诊断性试验。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应尽量除去原因。严重者可适当输血,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可行脾切除手术。蚕豆病输1-2次血即可好转,但日后应避免接触蚕豆花粉或再吃蚕豆,以免复发。
本病在中医学中多属“黄疸”、“虚劳”范畴。脾胃功能不健,不能生化气血,气血虚而难复,则有头晕,疲乏、活动而心悸气促等贫血症状,严重者肾阳不振,阳不生阴,以致阴血不能生长。脾不健运,水湿停留,郁久化热,湿热熏蒸,胃浊上逆引起恶心、呕吐、 发热、寒颤。湿热交蒸,胆汁外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黄疸日久, 湿浊蕴聚气血不和,故肝脾肿大。治疗上必须先清热利湿,然后再益气健脾补肾。
  【知医】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以巨核细胞系列增生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不一。轻者仅有头昏、乏力,重者有出血、血栓形成,出血常为自发性,反复发作,常见于胃肠道及鼻衄;其次血尿及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罕见;血栓发生率低于出血,常见肢体血管栓塞,引起手足麻木、疼痛,甚至坏疸,脾及肠系膜血管栓塞可致腹痛,肺、脑、肾也可发生栓塞。
血小板增多可能由于干细胞异常,导致持续性巨核细胞的增殖,因而血小板过度增生,加上过多的血小板从脾和肺脏储存部分释放入血有关。血小板寿命大多正常。
本病主要依据临床自发性出血倾向、血栓形成、脾肿大等特点。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超过80万/立方毫米。血片中血小板聚集成堆,大小不一,有巨形及畸形,偶见巨核细胞碎片及裸核。白细胞增多或正常。骨髓各系增生明显,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及幼稚巨细胞增多,可见大量血小板形成。
本病似属中医“血证”范畴,与肝、肾两脏关系较大。肾藏精,主骨生髓,养肝;肝藏血。起病缓慢,久病肾精亏虚,肝阴暗耗,则虚大内积而动血;若肝失疏泄,则气滞血瘀,瘀血内着,壅遏络道,成为癥积,经脉之中既有痰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 终必妄走而出血。故治宜滋肾清肝,疏以理气,活血化瘀。
   【知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以红细胞系统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简称“真红”。中老年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粘膜呈红紫色,尤以颈、颊、唇、耳、鼻、四肢远端为甚,眼结合膜充血,呈醉酒面容。其他还有头痛、头胀、眩晕耳鸣、神疲乏力、肢体麻木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视力模糊,视野缩小、复视、皮肤瘙痒,有1/3可有血栓形成,造成周围、脑及冠状血管的栓塞,易并发十二指肠溃疡、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认为红细胞增多是红细胞生成增多的结果,而并非红细胞寿命延长所致。研究提示,红细胞的增生与造血干细胞的异常有关。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血液学特征。血容量增加可多达120-240毫升/公斤(正常为65-90毫升/公斤),红细胞压积>50%,血沉降显著减慢,红细胞大多在700万-100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可达18—24克/分升以上,常伴有白细胞(1-3万/立方毫米粒细胞核左移),血小板(40-100万/立方毫米)等增多,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偏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大多升高。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与幼红细胞比例下降。铁染色显示,骨髓内血存铁减少。
本症在中医学中其本多属肝热血滞的实证、营气过实和血分郁热,其标为肝阳、肝火、气滞、血痰。治疗时应根据标本缓急清营凉血、消滞,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佐以泻肝火,平肝阳等法。
   【知医】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系指周围血液的嗜酸粒细胞分类计数超过60%或绝对值超过400个/立方毫米。
本病的病因很多,有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病、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血液病、理化因素,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及嗜酸粒细胞性淋巴肉芽肿等。
临床症状因引起的病因不同而各不一样。寄生虫病引起的其原因是由于虫体代谢产物的变态反应原作用,如经皮肤钻入的可立即发生皮肤瘙痒及痒诊,移行到肺部时可引起气喘、咳嗽、发热并有哮鸣音与湿罗音,在肠胃道可见上腹部稳痛及有时腹泻,尚可有异食癖、易饥、恶心、呕吐等症状。变态反应性疾病类引起的,主要症状有荨麻疹、水肿、发热、流清涕、喷嚏等。皮肤病引起的,症状主要有皮肤损害。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引起的,症状有全身不适、发热,咳嗽等。血液病引起的,症状主要有其他血细胞的数量变化。理化因素引起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可伴有药物反应的其他症状。传染病引起的, 主要发生在传染病恢复期。恶性肿瘤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时,常表示肿瘤坏死及转移,提示预后不艮。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症状有肝,脾与淋巴结肿大、发热、血清球蛋白增多。嗜酸粒细胞淋巴肉芽肿常侵犯肋骨、脊椎、颅骨和下颌骨、X线与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
本病在中医属于“咳喘”范畴,肺主气,外合皮毛;风邪犯肺,肺气不宣而咳嗽、火急,引起风疹;湿气通调,水道失司,可影响水液代谢,湿邪停留困住脾气,可出现水肿,腹胀、便溏等症状。治宜疏风宣肺止咳、健脾利湿等。
   【知医】
甲状腺机能减退
---------------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致机体代谢过程降低的症群。由于发病年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一般可分为:
1、呆小病(又称克汀病),发病始于胎儿及新生儿;
2、幼年型甲减,发病始于青春发育期以前;
3、成年型甲减,发病始于青春发育期以后。
三型严重时均可引起粘蛋白和粘多糖在皮肤浸润,表现为粘液性水肿。前二型临床表现则主要为发育迟缓及智能障碍。这里主要阐述成年型甲减,其主要症状为畏寒、乏力、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面色苍白、体重增加、眼睑浮肿、毛发稀疏、皮肤干燥、声音嘶哑、食欲差、便秘、性欲减退等。严重者可引起心包、胸腔积液,甚至发生粘液性水肿昏迷,可危及生命。
现代医学认为常见病因为甲状腺发育异常,多有家族史倾向;甲状腺激素合成异常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甲状腺病变;放射性碘治疗后;长期饮食中缺碘或药物使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等。
本病中医属“虚劳”、“水肿”范畴。虚劳是指元气亏损、气血不足、肺腑受损所致的慢性疾病,其中以脾肾二虚为多见,表现为面色苍白、表情淡漠、畏寒乏力、毛发稀疏、皮肤干燥,声音嘶哑。水肿是由于脾气亏虚、水湿停聚、泛滥横逆而成。肾阳不足则开阖不利,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液停聚,泛滥于肌肤也可形成水肿,可见眼睑浮肿,体重增加,甚至心包胸腔积液等一系列脾肾阳虚症状。
   【知医】
脂肪肝
---------------
脂肪肝是由肝脏本身或肝外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内持久积聚所致的代谢性肝病。本病常见原因有酗酒、营养失调、肥胖、小肠旁路手术、糖尿病、妊娠、肝炎、药物或毒物的损伤。正常肝内脂肪含量仅占肝湿重的3%-5%,在脂肪堆积时可高达肝重的40%-50%。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病。
临床表现:本病1/4以上病例可无自觉症状,其临床表现与肝脏脂肪侵润的程度成正比:(1)最常见为单纯性肝肿大,如肝包膜受伸胀、肝韧带被牵引、若脂肪囊肿破裂和发炎,则可见肝区通及压痛,伴反跳痛、发热、白细胞增多。(2)可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3)可见内分泌失调,如蜘蛛痣、乳房发育、月经过多、闭经、睾丸萎缩、阳痿等。(4)可致维生素缺乏,出现周围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角质过度等。(5)重症脂肪肝者,有低钾和低钠血症,患者出现腹水和下肢浮肿。
本病属中医“积聚”、“胁痛”、“黄疸”范畴,其发生发展主要与湿热、瘀血、痰浊等因素有关。患者多有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等习惯,以致脾胃、肝胆功能紊乱,肝气郁滞,瘀血内阻,湿热熏蒸,痰浊胶结则导致本病。临床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痰降浊为法则,并结合饮食疗法。
【知医】
泌尿系结石
---------------
泌尿系结石本病是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部位结石的统称,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泌尿系结石多数原发于肾脏和膀胱,输尿管结石往往继发于肾结石,尿道结石往往是膀胱内结石随尿流冲出时梗阻所致。尿石症的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肾与输尿管结石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约占70%左右;膀胱和尿道结石多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和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尿石症引起尿路梗阻和感染后,对肾功能损害较大,尤以下尿路长期梗阻及肾梗阻时,对全身影响更为严重,处理上也较复杂,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泌尿系结石的主要症状为疼痛、尿血或排砂石。因结石所在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
1、肾结石:疼痛位于腰部,可为隐痛、刺痛或持续性钝痛,多在劳累后出现,常伴有肉眼血尿。肾绞痛发生时,疼痛从腰部向下腹部放射,病人坐卧不安,汗出,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发作后或有小的沙粒状结石排出。有个别病人,病变相对稳定,长期无明显症状。
2、输尿管结石:90%以上的结石原发于肾,下移至输尿管狭窄处而滞留。结石堵塞在输尿管中上段者,出现腰部绞痛,向同侧阴部及大腿内侧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冷汗等,严重时发生休克。发病时可见肉眼血尿。结石堵塞在输尿管下段者,可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
3、膀胱结石:排尿时出现下腹部疼痛,向外生殖器处放射,同时排尿不畅或突然排尿中断,经活动或改变体位后又能排尿。多伴有终末肉眼血尿及尿频、尿急等症状。
4、尿道结石:结石多来自膀胱,好发于男性。突然坠入尿道的结石可引起疼痛、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沙淋”、“石淋”、“血淋”的范畴。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不仅病因、病机、症状等方面有详细的描述,而且在治疗上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湿热、气虚、气滞血瘀、肾虚(包括肾阴虚、肾阳虚)等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故总的法则是清热解毒,健脾益气,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温肾壮阳,滋补肾阴等。
【知医】
膀胱炎
---------------
膀胱炎多由肾脏或尿道继发感染所致,是泌尿系最常见疾病之一。女性多合并尿道炎,男性常合并前列腺炎。正常膀胱粘膜具有抗感染能力,且因尿液经常排空,故不易发炎;胆有尿道梗阻(如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或膀胱本身病变(如结石、异物、癌肿及留置导尿管)时,则易感染。致病菌以大肠和变形最为多见,链球菌、葡萄球菌次之,常由尿道上升(如前列腺精囊炎、阴道炎)或自肾(如肾盂肾炎)下行到膀胱,邻近的炎症(如盆腔炎)也可经淋巴或直接延及。
急性膀胱炎:膀胱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和出血,以三角区最明显。女性,尤以新婚和妊娠期常见。起病突然,尿、尿急及尿末痛,可有终末血尿,少数(急性出血性膀胱炎)为全血尿;若全身症状明显、腰痛、体温升高,则表示已有肾盂肾炎或其他急性感染。
慢性膀胱炎:由于长期反复感染,可引起膀胱壁纤维化和膀胱容量缩小。症状与急性者相同,但较缓和。
本病一般属中医“热淋”、“少腹痛”等范畴。湿热内蕴小焦膀胱是其基本病因病机。治疗总以清热利湿,利尿通淋为主;若反复发病,正气方虚者,则应注意兼顾扶正,如补脾益肾,滋阴温阳。
【知医】
尿道综合症
---------------
本综合症的特点是,有尿频、尿急、尿痛,但尿细菌培养阴性或菌落计数<105/ml。男性常由于前列腺引起,女性尿道综合症是一种临床上很常见,为许多疾病所共有的症状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年已婚妇女更为多见,常因性生活或过分劳累而导致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生的尿频,尿急,尿痛和性交痛,不少病人还伴有会阴部,耻骨上区和下腹部的疼痛。排尿次数可越来越多,急迫感和下坠感十分剧烈,甚至离不开便器。这些症状尽管如此严重,却常常会迅速好转,在1-2日内完全消失,但易有反复发作,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
本综合症一般属于中医“淋证”、“劳淋”等范畴。发病机制,或因湿热蕴结下焦,或因气虚不摄。治疗当结合病因病机,针对病因病机而施治。
【知医】
消化性溃疡
---------------
消化性溃疡是一常见病、多发病,因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而命名。溃疡主要(约98%)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本病的临床表现不一,中上腹疼痛为其最主要的症状,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疼痛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的特点。上腹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后缓解。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且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出现上述节律。疼痛发作可持续数天、数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发作者多见。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在中上腹部,或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多在中上腹稍偏高处,或剑突下偏左处。疼痛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尚能忍受。本病除上腹疼痛外,尚有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 多数病人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为本病的首见症状。
本病的发生,一般认为与精神刺激、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吸烟、酗酒、进食有刺激性食品和饮料密切有关。此外,尚与遗传因素及服用某些药物有关。
本病属于中医的“胃痛”或“胃脘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由于饮食所伤,损及脾胃,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致胃痛,肝气郁结,日久又可化火,而致肝胃郁热;火邪又可伤阴,而致胃阴亏虚,气滞日久,又可导致血瘀,而致气滞血瘀,胃痛经久不愈,损伤脾阳,则寒自内生,导致胃失温养,而成虚寒胃痛。【知医】
上消化道出血
---------------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大量出血时,若胃腔内有积血,则可引起恶心,经口吐出,即为呕血。血液在胃内与胃酸接触转变为酸性血红素,呕出的血液便呈棕褐色;通过肠道排出时,血液中的铁经肠道细菌作用变成硫化铁而使粪便变黑, 即黑便。 出血量超过60毫升可引起黑便。如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出血液呈鲜红色或紫红色;如在肠内停留时间短,则排出粪便呈暗红色。一般认为,幽门以上出血多表现为呕血,幽门以下出血多表现为黑便。在幽门以下出血量多时,血液返流入胃,也可引起呕血。黑便患者可无呕血,而呕血患者则常有黑便。少量出血或缓慢中量出血,可不发生明显的症状或仅有头昏。急性大出血,则可发生休克的表现,如心悸、出冷汗、口渴、恶心、上腹不适、畏寒、烦躁、昏厥等,体检时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率加速,血压下降。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呕血”、“便血”范畴。胃中积热,热伤胃络,可导致呕血,肝火亢盛,横逆犯胃,胃络损伤, 或火热迫血妄行,均可导致呕血;脾气亏虚,统摄无权,血液外溢,可引起呕血。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统血无力,血溢肠内,还可引来黑粪(便血)。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细欲绝,则为元阳暴脱。
【知医】
反流性食管炎
---------------
本病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功能失调,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它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以胸骨后、剑突下烧灼感与疼痛,胃内容物反流,吞咽困难,慢性少量出血及贫血为基本特征。食管滴酸试验、食管腔压力测定、食管腔PH检测、X线钡餐检查等可协助诊断;内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对诊断本病及估计病变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一般可归类于中医学“呕吐”、“胃脘痛”、“噎嗝”等病证范畴。常因肝郁气滞,或内热气炽等因素,致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为本病。治疗时当结合病因病机,针对胃气上逆乃发病之基本病机而采用降逆和胃之法;同时应结合肝郁、脾虚、胃热、淤血、痰阻等而疏肝解郁、倚气健脾、清热泻火、活血化淤、消食导滞等,临床证实有较好疗效。
【知医】
脂肪肝
---------------
脂肪肝是由肝脏本身或肝外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内持久积聚所致的代谢性肝病。本病常见原因有酗酒、营养失调、肥胖、小肠旁路手术、糖尿病、妊娠、肝炎、药物或毒物的损伤。正常肝内脂肪含量仅占肝湿重的3%-5%,在脂肪堆积时可高达肝重的40%-50%。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病。
临床表现:本病1/4以上病例可无自觉症状,其临床表现与肝脏脂肪侵润的程度成正比:(1)最常见为单纯性肝肿大,如肝包膜受伸胀、肝韧带被牵引、若脂肪囊肿破裂和发炎,则可见肝区通及压痛,伴反跳痛、发热、白细胞增多。(2)可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3)可见内分泌失调,如蜘蛛痣、乳房发育、月经过多、闭经、睾丸萎缩、阳痿等。(4)可致维生素缺乏,出现周围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角质过度等。(5)重症脂肪肝者,有低钾和低钠血症,患者出现腹水和下肢浮肿。
本病属中医“积聚”、“胁痛”、“黄疸”范畴,其发生发展主要与湿热、瘀血、痰浊等因素有关。患者多有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等习惯,以致脾胃、肝胆功能紊乱,肝气郁滞,瘀血内阻,湿热熏蒸,痰浊胶结则导致本病。临床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痰降浊为法则,并结合饮食疗法。
【知医】
急性肾功能衰竭
---------------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肾脏本身或肾外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降低,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酸中毒。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和各自的病理生理特点,病因可分肾前性如失血、休克、严重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急性循环衰竭等,肾性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面积挤压伤等;肾后性如完全性尿路梗阻等。其中以急性肾小管坏死最为常见,也最具特征性,而且肾前性衰竭持续发展也会转化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因此。本节着重介绍急性肾小管坏死。
可分为三期:
一、少尿期:
1、大多数在先驱症状12-24小时后开始出现少尿(每日尿量50-400ml)或无尿。一般持续2-4周。
2、可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呃逆、头昏、头痛、烦燥不安、贫血、出血倾向、呼吸深而快、甚至昏迷、抽搐。
3、代谢产物的蓄积:血尿素氮、肌酐等升高。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4、电解质紊乱:可有高血钾、低血钠、高血镁、高血磷、低血钙等。尤其是高钾血症。严重者可导致心跳骤停。
5、水平衡失调,易产生过多的水潴溜;严重者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脑水肿。
6、易继发呼吸系统及尿路感染。
二、多尿期:
少尿期后尿量逐渐增加,当每日尿量超过500ml时,即进入多尿期。此后,尿量逐日成倍增加,最高尿量每日3000-6000ml,甚至可达到10000ml以上。
三、恢复期:
尿量逐渐恢复正常,3-12个月肾功能逐渐复原,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只有少数患者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以热证、实证为多,后期可伤及正气,一般分为热邪炽盛、火毒瘀滞、湿热蕴结、邪陷心肝、内闭外脱、气阴亏损等证型。治疗以祛邪为主,适当佐以扶正,常用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活血化瘀、开闭固脱、救阴敛阳、回阳救逆、益气养阴等法治疗。
【知医】
慢性肾功能衰竭
---------------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患肾功能恶化的结果,尿毒症是进行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阶段。按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可分四期,即肾功能代偿期、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早期、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晚期。其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有厌食、恶心、呕吐、口有尿臭味;神经系统有疲乏、头痛、头晕,重者嗜睡、烦躁、淡漠、惊厥、昏迷等;心血管系统有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心肌炎、心包炎、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造血系统有贫血、出血倾向;呼吸系统有代谢性酸中毒时呼吸深长,可有胸膜炎的症象;皮肤瘙痒伴色素沉着,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引起慢性肾衰的原因有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遗传性和先天性肾脏病、尿路梗阻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糖尿病等);肾脏病变引起的小球滤过率降低和肾小管机能障碍,导致水、酸碱平衡障碍;毒性物质的潴留;内分泌代谢异常以及免疫功能降低等。本病在中医学中属“水肿”、“关格’、“癃闭”、“腰痛”、“虚劳”、‘肾风”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因禀赋素弱,或因劳累过度,或者说因饮食不节,或因复感外邪,或因久治不愈,肾气日衰,脏腑虚损,脾虚则健运无权,水谷不化,血液乏于滋生,湿毒壅塞三焦,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肾失开阖,气化无权。不能分清别浊,湿浊之邪内蓄体内,毒邪不得外解,怒必内渍,于是邪陷心包,肾虚风动,直至心肾俱败而告终。
【知医】
消化道憩室
---------------
消化道憩室是指不同原因所造成的局部消化道壁的病理性囊袋样膨出。全层膨出者称真性憩室,多为获得性;无肌层膨出者称假性憩室,多为先天性。几乎全消化道都可以发生,但以十二指肠最为多见。憩室可以无症状,或产生该部位继发病的症状,并随着部位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如食道憩室在上段可见吞咽困难、口臭、声音嘶哑,并可继发炎症、溃疡、出血和穿孔;在中段可见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恶心、呕吐等;在下段可见吞咽困难、恶心、呕吐,食后上腹部疼痛、嗳腐等。胃憩室则见泛酸,嗳气及类似溃疡病症状,出血和穿孔机会极少。十二指肠憩室一般无症状,当合并憩室炎时有上腹痛、恶心、呕吐和类似溃疡病症状,少数伴有出血、穿孔等症状。回肠远端憩室合并炎症时,表现似急性阑尾炎,但疼痛与压痛部位较高。结肠憩室并发炎症时可有左下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白细胞升高,并可引来憩室穿孔而形成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或瘘管形成。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中医的“噎隔”、“胃痛”、“腹痛”等范畴。辨证多属湿热挟瘀互阻,气机不畅,不通则痛,而见胃痛、腹痛嗳气、恶心、呕吐;若痰气交阻,瘀热结于食道,则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治宜清热化湿,理气活血,消积止痛。
肾积水
---------------
由于泌尿系统的梗阻导致肾盂与肾盏扩张,其中潴留尿液,统称为肾积水。因为肾内尿液积聚,压力升高,使肾盂与肾盏扩大和肾实质萎缩。如潴留的尿液发生感染,则称为感染性肾积水;当肾组织因感染而坏死失去功能,肾盂充满脓液,称为肾积脓或脓肾。造成肾积水的最主要的病因是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
临床表现:
泌尿系统及其各邻近各种病变引起尿流梗阻,最终都可能造成肾积水。由于梗阻原发病因、部位和程度的差异,在不同病人肾积水的临床表现和过程并不一致。先天性病变,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狭窄,肾下极异位血管或纤维束压迫输尿管等引起的肾积水,发展比较缓慢,可长期无明显症状,达到一定体积时才出现腹部肿块。泌尿系各部的结石、肿瘤、炎症和结核所引起的继发性肾积水、临床表现主要为原发性的症状和体征,很少显出肾积水的病象,往往在完全梗阻而发并急骤时,例如肾和输尿管结石嵌顿时出现肾绞痛而始被发现。继发性肾积水合并感染时,常表现为原发病症状的加重。
肾积水有时呈间歇性的发作,称为间歇性肾积水。发作时患侧腹部有剧烈绞痛,恶心呕吐、尿量减少;经数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后,疼痛消失,随后排出大量尿液。这种情况多见于输尿管梗阻。
长时间梗阻所引起的肾积水,终将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双侧肾或孤立肾完全梗阻时可发生无尿,以致肾功能衰竭。
需要提及的是,正常妊娠期间常有轻度肾、输尿管积水。除了妊娠子宫压迫输尿管外,是由于妊娠期黄体酮的分泌引起肾盂输尿管肌松弛所致。这种肾积水是一种生理状态,由于解剖关系几乎都发生在右侧。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脾肾亏虚,水湿不运;或因砂石梗阻,影响水行;或湿热灼阴,气化不利,水道不畅。另外,水液积聚的部位不同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其产生的原因是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所致,水液停聚使阳虚气损,而阳虚气损则不能温化水饮。治疗本病应采用以下方法:温阳利水,益气健脾,补肾阳。
【知医】
肾结核
---------------
肾结核是全身结核病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其临床表现和治疗都以全身结核病为主,泌尿系可全无病状。现临床所指为已成为全身的主要病灶,或当时唯一结核病灶的肾结核。
肾结核患者有尿频,尿急、尿痛者占78%,68%有肉眼血尿,多数病例兼有两者。晚期肾结核由于膀胱挛缩,尿频极严重。本病主要病变在肾脏,但病肾本身的症状并不多见,仅有少数感腰痛或发现腰部肿物,此时肾多严重破坏,成为结核性肾积脓,并伴发热。
结核可经血液、尿流、淋巴管和直接蔓延到达肾脏。肾结核的发病过程是:原发病灶的结核经过血行进入肾脏,主要在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丛中发展成为结核病,形成微结核病灶。肾皮质结核患者如机体免疫能力较高,双侧肾皮质结核病灶可完全愈合,不发展为临床肾结核。反之,如患者对结核病的免疫能力较低,病灶不愈合则发展为肾髓质结核(即临床肾结核),多数为单侧性。
本病属中医“肾痨”范畴。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称“肾痨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而有余沥,茎内痛……”《千金方》亦有“大便黄赤,兼有余沥、腰痛、耳鸣,夜间多梦,此为肾痨”的记载。中医认为痨虫传于肾脏而致,肾与膀胱相表里故尿频、尿急、尿痛、湿热久稽,耗伤肾阴,阴虚火旺可致潮热、盗汗,消瘦诸证。病至后期,伤及脾肾,引起脾肾两虚,气血亏耗之象,如精神疲惫、纳少便溏,头晕腰酸等。
【知医】
肾囊肿性疾病
---------------
肾脏囊肿性疾病包括一组可在肾脏不同部位出现的单个或多个囊肿性疾病。多为先天性,可发于单侧或双侧。多见于35-45岁。主要表现腹胀、腹痛(运动时加剧,平卧后减轻)、腹部肿块、高血压、血尿、贫血,少数有红细胞增多症,50%患有伴有肝囊肿,胰、肺,脾、骨骼,睾丸、卵巢、甲状腺亦可有囊肿,少数可有颅内小动脉瘤。多数患者并发肾脏感染和结石。晚期者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若是婴儿型常合并其他畸形,多在出生数周至1月内死亡。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有家族史,中年人有腰腹疼痛或绞痛,伴血尿,或原因不明的肾功能衰竭而贫血相对不明显。检查肾脏明显肿大者。腹部X片可见肾脏不规则增大的轮廓。静脉肾孟造影显示肾孟被拉长,肾盏变平或呈半月状。超声波检查可发现积液的囊腔并了解其体积之大小。
本病在中医学中可属“症积”、“痞块”、“腹痛”、“尿白”和“肝阳”等范畴。《灵枢-本脏第四十七》有“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俯仰,易伤于邪”之说。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衰微,作强失职,恶血内阻,渐成囊状,病延日久,肾气衰于下,肝阳亢于上,湿浊停于中焦,尿少泛恶,浮肿头痛诸症丛生,终至危境而告终。
【知医】
海绵肾
---------------
海绵肾系指一种肾髓质多发性小囊肿的先天性畸形疾病。本病的最初临床征象可表现为急性肾绞痛,其中60%病人可并发肾结石和出现肉眼血尿,35%的病人可并发肾盂肾炎,如无并发症则肾功能大多正常,有时可能出现肾浓缩功能受损和高钙尿症,也可偶有尿酸化障碍和钠重吸收减少,尿常规无异常,但如有并发症时则会出现相应的尿改变。少数病人在并发梗阻,感染时可发生肾功能衰竭。本病也可不出现任何症状,而是在X线检查时无意中发现。本病的病因为先天性的肾脏畸形疾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海绵肾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平片常能发现肾髓质近乳头部有数目不等的小结石。肾盂造影偶会发现肾锥体有许多小洞,一般小于7毫米,形状不规则,可出现于一个或多个锥体,小洞内充满了造影剂,看来很象一束花球。
海绵肾属中医“砂淋”及“肾积“范畴。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瘀石停滞,肾积为患,久病不愈,砂石不泄,阻滞脉络,气滞血胳,进而导致瘀积形成,或由于砂石杂物未去而正虚邪实之证。

急性肾盂肾炎
---------------
急性肾盂肾炎是病原体侵犯肾盂和肾间质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以育龄妇女最为多见。起病急骤,临床表现有高热、寒战、全身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腰痛、尿频、尿急、尿痛,肾区有压痛和扣击痛,沿输尿管区和膀胱区亦有压痛。血行感染者以全身表现为主,上行性感染者则出现泌尿系症状。
引起本病的原因是病原菌侵犯肾盂和肾间质所引起。其中以大肠最为多见,其次是副大肠、葡萄球菌等。
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显著肾区疼痛和压痛,血白细胞明显增加,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素>105个/毫升,静脉肾盂造影可见造影剂浓度淡,肾下极可增大,肾盂扩大。逆行肾盂造影有助于排除尿路先天性异常、结石等。
本病属中医“热淋”、“腰痛”范畴,其辨证属实正、热证,主要与肾与膀胱有关。肾虚膀胱湿热是其主要病机。其病因或由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因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而呈湿热之证,湿热既成,则阻滞气化,下窍不利而引起小便淋沥频数、急痛、尿血等症。
膜性肾炎
---------------
膜性肾炎特点为肾小球基膜上有免疫复合物沉积,使基膜增厚,通透性改变,蛋白尿漏出。本病病程呈隐袭而缓慢进行。多见于40岁以上年龄者。
本病起病的隐袭,无上呼吸道感染症,但在激素应用后,可有咽部病变或其它感染现象。25%患者早期仅表现为蛋白尿,以后逐渐出现肾病综合征,75%则初起就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变严重者经历10数病程,肾脏出现晚期病理改变,可改慢性肾功能衰竭。
膜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属中医“水肿”、“虚劳”范畴,肾病综合症之水肿为其主要症状,因多数患者肿势缓慢,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史,血浆蛋白偏低,常伴疲乏、纳呆、腹胀等症,故辨证属虚湿困,水湿逗留。若水肿迁延日久,脏腑功能失常,气机失于流畅,血行迟缓则形成瘀滞之证,若湿热久羁,耗损阴津,则临床上又每可见阴虚湿热并重之复杂征候。

路过

雷人
1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闰闰 2012-4-8 22:44
辛苦了,这么多,要慢慢看喽
回复 给力妹。 2012-4-8 23:14
真有文化 。
回复 哥╰引领传奇 2012-4-9 17:37
还会继续更新的  呵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提示: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病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版权及免责声明|小黑屋|联系我们|ITP家园血小板病友之家 ( 京ICP备11014792号-3

GMT+8, 2024-4-27 23:03 , Processed in 0.0779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Meng Tong-F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