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家园血小板病友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ITP病人常见问题
查看: 294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因与健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0:0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病友,享用更多功能,轻松向专家咨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非常高兴来到这里与大家交流基因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在这个版块跟大家交流学习。
健康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这么多年来科学家一直都在研讨这个课题。为了揭开人体的奥秘,1990年由美国牵头联合六国: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投资30亿美元,计划用15年时间来完成人类基因图普的绘制。在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下,提前5年,在2000年6月26日,对外宣布,人类基因图谱绘制完毕,从此人类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
美国在国内立即进行了基因检测的全民推广,美国人民受益了。每年检测人数可达五百万。正因为开展了这项工作,美国的直肠癌发病率下降了90%,死亡率下降了70%,乳腺癌下降了80%。而我国没有及时开展基因检测的推广应用,据统计,我国近五年的癌症病人数为750万人,每年以27%的速度在递增,每年有130万人死于癌症,每24秒就有1人因癌症而离开。
鉴于此, 2004年月12日7日,上海复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面向全国启动了《全民健康基因系统工程》。2005年7月11日国家科技部面向全国启动了《中国人口健康基因检测科学社会工程》。两大工程都是要通过社会化的基因检测技术服务体系,向我国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服务,个性化的用药指导服务和个性化的体验指导服务,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和保健水平。
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有能力完全认识自身的阶段,也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级阶段,我们有幸赶上了这个时代。几代科学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终于能够把人体的基因解码。让我们通过基因检测就可以知道,我们一出生就携带了哪些疾病隐患,我们未来可能要发生什么样的疾病风险,更可以在专家的指点下,通过个性化的保健、个性化的体检、个性化的用药和个性化的营养套餐,来规避风险,让原本要发生的疾病不发生或者晚发生。但非常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赶上这个时代。

大家还记得他们吗?著名演员付彪因肝癌去世,著名演员李媛媛因子宫癌去世,著名的影、视、歌三栖明星梅艳芳因宫颈癌去世。他们都是在40几岁,都是在生命最年轻、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因为不了解自己而英年早逝。下面这位是我们中国企业界的风云人物王均瑶,是均瑶企业董事长,年仅38岁,因直肠癌去世。可悲的是,他在临死前的两个月,还在误用马叮啉,然而更可悲的是他有35个亿,而35个亿也没有挽回他年轻的生命。接下来这位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的笑星演员高秀敏,她身壮如牛,但一夜之间因心脏病突发也离开我们。在座的各位朋友,请大家回顾一下,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像高秀敏这样看似人高马大、身壮如牛的人突然的倒下。
所以今天你没病,并不等于你健康,今天你没病,并不等于你没有疾病的易感基因,只是暂时没有外界条件引爆或暂时没有发生而已。相信这些明星在生前也会关注自己的健康,也会选择医院的体检,因为好多疾病可以通过医院的体检查出来,对吗?所以我们的医院、我们的体检中心每年都会接到好多单位,好多个人,好多项目的体检。自从有了体检,我国看病的费用降低了20%。但是朋友们,医院的普通体检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像一些疾病的早期,不太容易查出来;对于还没有发生的疾病,根本就查不出来;真正能够通过医院普通体检查出来的结果只能有两个:要么就是病人的病已经得了,要么就是病人来得太晚了。那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无奈、悲剧和高额的医疗费用。那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物质文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所以人们在关注预防,人们在选择预防胜于治疗。
人为什么会得病?人得病究竟跟什么有关?
这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同样的生活环境,有的人却更容易得病,同样的药物却只能对一些人有效,同样的生儿育女有的家庭却代代屡遭同种疾病的侵扰,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自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发现,原来

这一切都跟基因有关。基因与我们的生、老、病、死息息相关,基因主宰着我们的生命,这是经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得出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所有疾病都与基因有关。
接下来我与各位朋友,再次的了解什么是基因?
大家都知道DNA,在DNA分子上有97%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它有什么功能,只有3%是能够编码蛋白质,我们把DNA分子上能够编码蛋白质功能的这3%称之为基因。基因是我们的祖先,是我们的父母遗传给我们的,所以我们是男、是女、是高、是矮、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是在父母有我们的那一瞬间决定的,同时他们也会把的一些不太健康的缺陷基因也遗传给了我们,但这些是我们用眼睛所看不到的。我们把通过遗传获得的不太健康缺陷基因称之为疾病的易感基因,简单的说就是容易感染疾病的基因。请大家相信疾病的易感基因,在我们每个人都有,但它绝对不是有病的基因,它只是告诉我们在人生漫长旅途中,在外界不良环境日积月累的影响下,它比较容易变成有病的基因。
疾病的易感基因,我给大家打一个比方。比如:我新买的一个气球,大家会看到这个气球的薄厚是均称的,但是呢,由于我不知道它气体的容量,那么在充气的过程中,我不小心给充过了。充过了气的结果是什么呢?现在我把这个气球里的气体给放出来,大家会看到这个气球变了,变得薄厚不均称了,那么最薄的那个地方,我们称之为疾病的易感基因,但是,请各位朋友相信,这个时候的这个气球绝对不是一个报废的气球,它是一个仍然可以再次使用的气球。但可悲的是,在这个时候,我仍然不知道它的气体容量,也不知道它已经受到了伤害,而更不知道它受到伤害的部位。那么在二次充气、三次充气的过程中我会一次再一次的去伤害它,这样的结果,就会让这个气球提前报废。
如果今天我们能够通过疾病易感基因检测,既了解这个气球的气体容量,也知道它受到伤害的部位,那么在以后充气的过程中,第一,我们可以按照它的气体容量给它充气,第二,我们可以用手护着原来变得最薄的地方,让气体向相反的方向流,相信这个气球在我们的呵护下就会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于我了解它,我了解它的弱项,我做了个性化的保护。今天国家推广疾病易感基因检测,就是要让我们通过疾病易感基因检测来了解自己的不足,来做个性化的保护,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延长我们的生存寿命。
世间万物都有因果关系。
在这里我们把因比如是基因,把果比如是结果。
请各位朋友相信你有什么样的基因,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你有什么样的疾病易感基因,并不一定证明你一定会有什么样的身体。因为疾病的发生不是单一的,是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所造成的。
人类的健康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的结果。
我们把内因比如是个体所处的遗传因素,对于健康它占了多大比重呢?它占了40%。我们把外因比如个体所处的外在环境,对于健康它占了多大比重呢?占了60%。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所以了解自己的40%的内因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小孩来说,他跟外界接触的时间很短,外界对他的影响也比较少,所以基因所决定的内因对孩子们来说也显得更为重要。在很多儿科疾病当中基因检测已经是一项常规检测项目,但是应为相对的血液病患者较少被研究的程度不够我们知道的还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病跟基因的关系也会慢慢的被人们知道。后续我会逐步更新基因相关内容,请大家关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0:11: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再次感谢大三哥,希望能帮到大家,也希望大家在留言,如果有感兴趣的基因方面的东西可以留言大家讨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5-10-12 20:11: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
感谢分享,辛苦了!期待继续。。。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2-1 22:11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地板
    发表于 2015-10-18 20:35: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
    我家准备给孩子查基因,您能给我具体说说基因的费用和注意事项吗谢谢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0 17:05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5#
    发表于 2015-10-21 05:01: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5-12-15 14:21: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昆明
    我也想查基因,是去医院查?还是去华大基因查?费用如何?谁能给个准确意见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20-12-25 23:32: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非常感谢大大的用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提示: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病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版权及免责声明|小黑屋|联系我们|ITP家园血小板病友之家 ( 京ICP备11014792号-3

    GMT+8, 2024-4-26 10:46 , Processed in 0.1363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Meng Tong-F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