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家园血小板病友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ITP病人常见问题招贤纳士 ITP家园网店爱心义卖我要捐款警惕药托-黑名单
查看: 5707|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国学] 跟我一起读国学之《道德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3: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Delta 于 2014-4-7 21:40 编辑

读《道德经》开篇有感:

       《道德经》开篇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天机”。其实我个人认为他就是阐述了人类社会的本源,或者说是宇宙的本源。简单的说就分两种,一种是未知的,一种是已知的。未知的便是道,已知的便是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其实并非字面上的所给我们的启示。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当然的翻译为,”自然规律如果可以讲的清楚的话,那就不是一般的自然规律了;概念可以讲清楚的话,那也不是一般的概念了“其实老子想表达的意思,可能很简单,他只是想在开篇就告诉我们,其实他已经领悟到,这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没有永恒的东西。所以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可以讲清楚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可以描述命名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个“道”可以理解为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也可以理解为社会运行的一些道德法规,总之它应该是一个哲学概念。接着老子又阐述了“有”和“无”的关系。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切虚无的东西,都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因为那些都是未知的,需要我们去探索的;“有”,不管是物质上的存在,还是意识上的存在,只要被定义了,就可以称之为“有”, 所以“有”便是产生一切的根源,是万物之母。有和无,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比如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就没有了空间再去容纳;如果没有了水,便又拥有了容量去装东西。所以老子开篇的内容,主体思想就是在阐述一种变化,没有永恒的东西,变化的形式就是有和无。“无”的时候,就去探索它;“有”的时候,就去观察它,理解它。以上便是截止目前,我个人对道德经开篇的理解。当然这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或许再过几年,我对此篇的理解又有了变化。在当今网络共享的信息时代,有各种版本在阐述老子的道德经。有理解肤浅的,也有讲的玄之又玄的。 其实《道德经》只能说是一部古代的哲学书。要想真正理解它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那个时代的语言表达方式,然后还要弄明白当时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甚至是老子的生活背景。然后我们才可能明白这部书的真正含义。但是这些前提大部分都已无从考证,所有的解释都是想当然的用一种概念来解释另外一种概念。甚至,这部书到底是不是老子一人所著,都无法考证,也许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只不过老子总结了下而已。不管怎样,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都是些正能量。无论我们如何理解,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这也许正是他的魅力所在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4-4-13 11: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
本帖最后由 Delta 于 2014-4-13 13:54 编辑
紫煊 发表于 2014-4-10 20:20
和大家分享一段我和好友彪哥的聊天记录,好友和我讲解了他对道的理解。

彪哥 11:49:41

精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4-4-13 14: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
道德经第二篇读后感:

         第二篇应该整体讲述了一种相对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之所以认为是美的,因为有不美的东西存在;之所以认为有善的,因为有不善存在。有了对比,才会有好坏之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明白了与人相处之道。也就是说这世上其实是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的。之所以我们认为一个人坏,是因为对方的价值观、看问题的角度、所代表的利益等等均是与自己不同的。就连俗语也说,秦桧还有三个朋友。所以我们不能轻率地对一个人做出判定。处理这种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永远地就事论事。可能某人在处理某事的方式方法是我们所不能认同的。但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下的话,或许我们就能体谅或者明白他为什么要如此处理的原因了。掌握了这个原则,我相信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变得太糟糕。总之,只要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应该会有对立的双方。这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重要的是要尽量找到一个平衡点。然后多多换位思考,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4-4-19 15: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太原

第三章读后感

         此篇说实话,不太适合我们普通老百姓,上升到了一个管理者的高度。但是这种理论又不见得能适合于当今社会。这篇感觉就是老子典型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是我们人类社会最终努力的目标。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差距,降低人们的欲望,让人们都满足基本的需求,然后相安无事,终老一生。想实现这样的统治比较难。但这的确是一个趋势。也许多少年以后,我们普通老百姓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那需要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然后大家每天做的事就是吃饱喝饱干活休息,然后平静地结束一生。。。但是现在由于贫富的差距还是蛮大的,所以欲望总会存在,有欲望就会有争夺,有争夺就不会活的很平静。社会治理的困难就会比较大。这些不是普通的人力所能改变的。一是需要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其次是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当制度已成为一种习惯时,基本等同于没有制度了。和谐的社会自然就产生了。。。这些都需要一个大环境的不断推动,每个个体的思想都能不断进步,最终达成共识,自然就不需要统治了,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状态,我们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4-4-24 15: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北沧州
第四章读后感

      写这章的读后感,真的是很难很难~~它阐述了道的本质,就是世上万事万物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它是无形的,但它的力量却是无穷大的,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止。它是孕育万物的根本。它就像时间一样,永远存在但又转瞬即逝。理解道的真谛,可能需要多去看一些历史书,通过朝代的更迭,世上万事万物的更新换代,来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像开篇中提到的,道是永恒的,但道的表现形式却是变化多端的。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活在道的种种表现形式中,即所谓的凡尘俗世。但这凡尘俗世却都是表象,我们有时拼着老命争来夺得的,也只是这些表象。内心的超然脱俗才是真正的得道。。。当面临种种诱惑时,我们能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顺其自然中努力,在努力中顺其自然,为人处世顺应自然之道,那我们就能很好地保全自己,影响身边的人。所谓的“道”,不想把它理解的玄之又玄,其实简单的很,在现实生活中依据自身的能力去获取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强求,不放弃;在精神领域,坦然处之,学会控制情绪,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不骄不躁,不卑不亢。。。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4-4-26 14: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青岛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4-9-29 12: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第6章读后感:
本章讲述的比较抽象, 谷神可以作为大自然来理解,玄牝就是万物的产生之源. 个人理解就是说大自然是永生不灭的,只是幻化的形态不同而已. 还是拿那个沙堆的例子来说明. 大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微观的去看就等同于一粒一粒的沙子.用沙子堆成城堡,城堡便显现; 用沙子堆成人,人形便显现.做沙雕的手法便是大自然界的规律.这一粒一粒的沙子便是玄牝之门,是造就万物的根源.所以理解了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便能理解什么是尘归尘,土归土.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力量都无法打破这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循环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提示: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病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版权及免责声明|小黑屋|联系我们|ITP家园血小板病友之家 ( 京ICP备11014792号-3

GMT+8, 2024-5-5 16:10 , Processed in 0.1155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Meng Tong-F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