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家园血小板病友之家

标题: 药物性血细胞减少及其预防 [打印本页]

作者: 下雨天    时间: 2015-6-17 09:31
标题: 药物性血细胞减少及其预防
                                                     周郁鸿国家级中西医结合名医工作室
                                                         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王 珺  邵科钉
一、药物性引起血小板减少
属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或称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
(一)分类
  1、直接破坏血小板型
  2、骨髓抑制型
  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型

(二)直接破坏血小板型
  1、致病药物:主要见于肝素。
  2、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肝素治疗后6-12天。
  3、治疗方针:
   *以停用肝素为主;
   *不主张输注血小板;
   *替代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类低分子肝素、去纤维蛋白剂蛇毒蛋白酶以及抗血小板制剂等。

(三)、骨髓抑制型
  1、致病药物:
   *在一定剂量下引起骨髓增生低下的药物:如抗肿瘤化疗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抗代谢类药物、苯类以及有机砷等;
   *可引起骨髓再生障碍或增生低下的药物:氯霉素、苯妥英钠、抗甲状腺药物、抗糖尿病药、抗生素、磺胺类、保泰松、吲哚美辛、镇静剂、染发剂、氯苯那敏等;
   *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药物:如乙醇、雌激素、氯噻嗪类、甲苯磺丁脲、利托菌素等。
  2、临床表现
   *一般先引起白细胞减少,然后血小板减少,最后全血细胞减少;
   *临床上常有发热、咽痛、皮肤黏膜出血,重者可表现为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检查可见有核细胞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甚至缺如。
  3、预防及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少饮酒或不饮酒;
   *处方类药物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若出现骨髓抑制的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前往医院治疗。
   *中医药的辅助治疗:归脾汤、桃红四物汤等(辨证分型)

(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型
  1、致病药物
   *解毒镇痛药:安替比林、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
   *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新生霉素等;
   *安眠、镇静药:抗惊厥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
   *磺胺衍生物:甲基黄丁脲、氯磺丙脲、二氮嗪等;
   *金鸡钠生物碱:奎宁、奎尼丁等;
   *其他如异烟肼、甲基多巴、汞利尿剂、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等。

  2、临床表现
   *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瘙痒等症状;
   *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可发生血泡,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及泌尿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3、治疗方针(须医师指导下用药)
   *及时停用一切药物或给予分子结构与原来药物无关的药物继续治疗;
   *停药后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可能促进血小板的回升;
   *二硫丙醇、二硫丁二钠可用于重金属如金盐及砷剂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加快治病药物的排泄;
   *全血交换疗法和丙种球蛋白可用于重症患者的治疗。

二、药物性引起白细胞减少
  1、致病药物
   *主要为甲亢治疗药物,抗菌药物,精神病治疗药物;
   *降糖药物、抗雌激素药物以及中成药制剂、抗痛风药物也有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
   *导致粒细胞缺乏的药物主要为甲亢治疗药物,抗痛风药物也占据一定比例。
   *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用药1个月内和3个月后,而精神病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较迟发。

  2、临床表现:乏力、晕眩、眠差、抵抗力低

  3、治疗方针(注重调护的重要性)
   *正确把握用药指征。
   *立即停药
   *监测血象变化情况
   *前往医院治疗
   *日常康复治疗

  4、调护指南
   1)生活调理
    *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受外邪而发病;
    *慎重接触可能引起骨髓抑制的各种理化因素(放射性等);
    * 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调理
   * 清淡而富于营养,忌肥甘厚腻,并慎食温补食物,如辛辣、虾蟹等发物;
   *重视补益脾、肾、血之品,不宜进食生冷。




欢迎光临 ITP家园血小板病友之家 (http://www.itphome.org/) Powered by Discuz! X3.1